□鐘明山
【索隱】
客家祖先勤儉智慧,從古至今,發(fā)明了許多照明用具,最常見的有松明、火繩與篾骨火(有些地方叫做“真里火”)等。在那些物質(zhì)饋乏的年代,他們充分利用了本地自然資源,方便了自己的生活起居與出行,顯示了客家人與眾不同的稟賦。
松明
采自樹齡較長的干松樹,其油脂凝聚在主干或分支干上,砍柴時留意一下,
便可發(fā)現(xiàn)有的部位呈褐紅色彩,砍斷劈成小片,以火柴點燃,會噗噗作響,邊冒黑煙,邊散發(fā)松脂的清香,邊躥出通紅的火苗。飽含松脂的松樹片子,即是松明。將
松明扎成一束,捆在一根棍子上,點燃后便成了火把。舊時但凡客家人出門辦事走夜路,松明是絕佳選擇。如路遠些,可多扎幾個火把,用篾簍盛著,背在肩上,隨
時更換。到了春暖花開之際,很多人利用松明點起的火把,去有水的農(nóng)田里
“照夜”。運氣好的話,可以收獲許多野味如黃鱔、泥鰍、田螺甚至團魚等。記得小時候,筆者會在春節(jié)期間邀一些小伙伴制作孔明燈,在燈芯處扎上一小束松明,
點燃后熱氣噴薄,很快讓孔明燈熱氣膨脹,放飛升高空后,如遇風(fēng)大,可飛數(shù)里之外,很難追回。電影《林海雪原》里的偵察英雄楊子榮,就是利用匪首座山雕祝壽
之機,以松明火把為號,接應(yīng)大部隊一舉拿下威虎山??梢娝擅髡媸怯猛局畯V。
火繩
客家人還會搓火繩照明。搓火繩,采自農(nóng)家的紅薯藤。收冬后,人們將紅薯藤放入水田漚爛表皮,再在清水中洗滌干凈,僅剩下里面的藤梗,然后放在太
陽底下曬干,直到藤梗呈乳白色,這時便可拿回家中用小木錘輕輕敲打,直到紅薯藤變?nèi)彳浐缶湍艽昀K了。搓繩和搓麻繩一般,搓成拇指大小的一根繩,約摸有丈把
長了,便在頭上打個死結(jié),卷成一個圓圈,如此一個火繩圈便搓好了。原料充足的家庭,可搓得幾十個火繩圈,以備不時之需。這火繩有一個特點,不用明火點燃,
就著火籠內(nèi)的紅火炭,待繩頭燒紅后,用手甩上幾下借點風(fēng),火苗便冒起來了?;鹄K特別適合一兩個人晚上跑長路用,火苗雖不旺,但足可以在漆黑之夜辨明前進方
向,看清路中的溝坎、石塊和橋梁狀況。有一圈火繩在手,走十來華里夜路絕對不在話下。因為火繩燒得偏慢、耐久,確實是夜行人的好伙伴。
篾骨火
我們的祖先不僅懂搓火繩照明,還會使用更簡便的方法
制作照明用具。農(nóng)村人家家戶戶每年均要請篾匠做篾,打谷籮,補竹器。那破篾子剩下的竹囊條片,客家人也舍不得浪費,將它打捆后,放入水塘中浸泡個把月,再
取出在清水中洗去泥巴,然后在太陽底下曬干,竹片的兩面會呈麻點形狀,持在手中用火柴點燃,便是篾骨火。許多住土坯房的人家,為做夜工活方便,將點燃后的
篾骨火斜插入墻縫中,邊干活邊用工具掐斷燒過的黑炭,讓火苗保持長旺不衰。點完一根后馬上換根新的,雖然簡陋卻便利實用。不過這篾骨火炭掉在地坂上還不打
緊,掉在木板樓上就危險多了,很容易引發(fā)火災(zāi)。筆者記得農(nóng)村大嫂年輕時點篾骨火上樓拿東西,火炭掉到一堆干燥的棕包上,結(jié)果引發(fā)了火災(zāi)。幸虧發(fā)現(xiàn)得早,父
母親及時救火,才損失不大,沒燒壞房子,不然就慘了。殊不知,小時候筆者家中僅有一間房子,還是撿一位無后的曾祖父輩留下的。撫今追昔,實在感慨萬千!
為了生存及起居出行方便,客家先輩們吃苦耐勞,窮則思變,以聰明才智變廢為寶,就地取材,制成各種照明用具。以上三種,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。它們雖然早就銷聲匿跡了,但卻留給我們晚輩一種啟迪,一種精神財富。